水中的水鬼和孤魂,是用﹁放水燈」來通知他們普渡的時間。「水燈」是用竹條三節,綁好與紙糊成盒子的形狀或糊成尖頂的「紙厝」。在紙厝上寫了「水燈首」或「水燈頭」,而在厝內貼上紅紙「慶讚中元」或「普渡陰公」等字樣,並且在其中插齒一對蠟燭和幾枝香。所有的紙厝是安放在黃麻編成的筏,或是用香蕉茼做成排的筏,借著浮力漂流在水面的。
信士手捧著水燈,在普渡的前一天,由道士領導,先遊行各市街道,來到河邊時再放在水面上,讓它漂流而去。如果放水燈是在黃昏或夜晚舉行,點點燈火在水上漂流,遠看燈光閃爍,別有情趣。
「中元節」的普渡民俗和一般節日或紀念日的活動有很大的不同,最大的區別具陰森傳統的色彩,並使人在慎終追遠之時,也興起了「撫今追者」人生的倫理情感和展望。
以「放水燈」為例,是在廟普的前一天晚上舉行,吸引了很多看熱鬧的人潮,俗稱「放水燈」的普渡民俗,是藉著水燈的燈光,將淹死的鬼魂聚集起來,讓他們浮出陽世,以便普渡。「放水燈」並不是臺灣本地專有民俗,在大陸各地也有放水燈的習俗。「水燈」分有「水燈頭」和「水燈排」兩種。水燈頭有圓形燈,上面寫著「某某寺廟慶讚中元」燈排列於遊行前列最前頭。小屋形狀的水燈排在最後。屋幾顆銅板錢,再將所有的燈放入河中,任其漂流而去。